蕎麥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

來源: 菜瓢谷 發(fā)布時(shí)間: 2014-07-22 14:03:44 瀏覽: 7838


    為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蕎麥的種仁。別名烏麥、莜麥、花蕎、甜蕎、蕎子盲。全國各地均有栽培。霜降前后種子成熟時(shí)收割,打下種子,曬干。

【主要成分】
    本品含蛋白質(zhì)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鈣、磷、鐵、維生素B1、維生素B2、煙酸。瘦果中含水楊胺,4-羥基苯甲胺,N一水楊叉替水楊胺。

【功效作用】
    1.本品有開胃寬腸,下氣消積之功,常用于慢性腹瀉,腸胃積滯,痢疾等癥。
    2.蕎麥能除濕熱,清熱解毒,適用于男子白濁,女子赤白帶下,瘰疬,癰疽發(fā)背等癥。

【用量用法】
    蕎麥適量。蒸、煮食或入丸、散內(nèi)服。外用研末摻或調(diào)敷。

【食用禁忌】
    脾胃虛寒者忌用;不宜與平胃散及礬同食;對某些人亦可引起各種過敏癥狀。

【配方參考】
    1.慢性泄瀉,腸胃積滯:蕎麥面做飯,連食3~4次;或蕎麥面1大握,炒黃,開水沖成稀糊,隨量飲之。
    2.男子尿液白濁或女子赤白帶下:蕎麥炒焦為末,雞蛋清調(diào)和為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50丸,鹽湯送下,日3次。
    3.白帶:蕎麥粉500g(炒至金黃),雞蛋清10個(gè),甘草末10g,諸味用溫水調(diào)和為丸,曬干備用,每次30g,早晚各1次,白開水送服。
    4.瘰疬:蕎麥(炒,去殼)、海藻、白僵蠶(炒,去絲)各等份,為末,白梅浸湯,取肉減半,和丸如綠豆大。每服60-70丸,飯后臨睡前用米湯送下。
    5.夏季腸胃不和、急性腹痛:蕎麥面10g,炒香。水煮成糊服食。
    6.飲食積滯,脾胃運(yùn)化無力,腹脹腹痛:蕎麥、隔山撬各15g,萊菔子10g,共為細(xì)末。每次服10g,溫開水送服。
    7.慢性泄瀉,腸胃積滯:蕎麥面做飯。連吃3一4次。
    8.痢疾:炒蕎麥面6g,砂糖適量,水調(diào)飲服。
    9.出黃汗:蕎麥500g,磨粉,篩去殼,取粉烙餅食;或蕎麥粉加紅糖煮服。
    10.頭風(fēng)畏冷:蕎麥粉100g,水調(diào)作餅2個(gè),更換敷頭上,微汗而愈。
    11.痧脹:兩手冰冷、胸腹脹痛,上不得吐、下不得瀉者,以蕎麥面1大握,炒黃,開水沖服。
    12.關(guān)節(jié)筋絡(luò)拘急:腿曲不伸,步履困難,用野蕎麥45g,水煎服。1日1次,約半月而愈。
    13.淋病:炒蕎麥面、白糖各等份,水浸,空腹服之,每次30-60g。
    14.乳汁不足:蕎麥花約50g,煎水。以之煮雞蛋,每日吃1個(gè)。
    15.久痢:蕎麥苗500g,煮熟加鹽、醋、蒜拌之作菜食。
    16.月經(jīng)過多:蕎麥根葉30g,切碎水煎服。
    17.小兒牙痛:蕎麥根1把,水煎,加紅糖適量調(diào)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