邊家餃子的美食典故

來源: 菜瓢谷 發(fā)布時間: 2016-09-08 18:21:32 瀏覽: 137127


【邊家餃子,天下第一】

    邊餃子是馳名中外的沈陽特殊風味,它歷史悠久,從創(chuàng)制到現(xiàn)在,已有160多年歷史。

    清道光八年(1828年),河北河間府任邱縣邊家莊,有位叫邊福的人來沈陽謀生,在小津橋搭上馬架房,立號邊家餃子館。雖然門面簡陋,但由于精心制作,風味獨特,并以水煸餡蒸餃聞名遐邇,深受人們歡迎。邊家餃子因為肉餡是煸過的,所以叫煸餡餃子,由于主人姓邊,所以人們都習慣稱之為老邊家餃子。老邊餃子先后在沈陽開三家分號,由邊氏后裔——邊躍、邊義、邊霖弟兄三人分別經(jīng)營。由于業(yè)務(wù)不斷發(fā)展,企業(yè)不斷改進,老邊餃子已發(fā)展成為一個設(shè)備完善、分工精細的專業(yè)餃子館。

    老邊餃子之所以久負盛名,主要是選料講究,制作精細,造型別致,口味鮮醇,它的獨到之處是調(diào)餡和制皮。

    主料:面粉、豬肉。

    選料:按不同時令科學配比,精致而成。初春選韭菜、大蝦配餡,味鮮溢口;盛下用角瓜、冬瓜、芹菜,可以解膩;深秋選油椒、蕓豆、黃瓜、甘蘭配餡,清爽可口;寒冬用喜油的大白菜配餡,松散鮮香。至于肥瘦肉的用量一般是春、夏多用瘦,秋、冬多用肥肉與菜的比例,或三七、或四六,這樣精致出的餃子口感極佳。

    調(diào)餡:先將肉餡煸炒,后用雞湯或骨湯慢喂,使湯汁浸入餡體,使其膨脹、散落、水靈,增加鮮味。同時,按季節(jié)變化和人們口味愛好,配入應(yīng)時蔬菜制成的菜餡。劑皮制作,也獨具一格。用精粉摻入適量熟豬油開水燙拌和制。這樣能使劑皮柔軟、筋道、透明。老邊餃子除蒸煮外,還可烘烤、煎炸。

    老邊餃子由于皮薄肚飽,柔軟肉頭,餡鮮味好,濃郁不膩,因此,凡遠近來沈客人,都愿品嘗。1981年夏天,我國著名的藝術(shù)大師侯寶林親臨品嘗老邊餃子,吃得興致勃勃,稱贊不已,席間余興未盡,揮毫寫了八個大字:“邊家餃子,天下第一?!?/p>

【關(guān)于老邊餃子的典故】

    相傳清朝道光年間,河北任丘縣一帶多年災(zāi)荒,官府卻加緊收租收捐,老百姓忍無可忍只好背井離鄉(xiāng),四散逃亡。這其中有個邊家莊的邊福老漢,原來就是開餃子館的,此時也呆不下去了,只好一家人逃向東北。一天晚上,他們投宿在一戶人家中,恰巧這家在為老太太祝壽,于是這家人給邊福老漢一家每人一碗壽餃充饑。邊福老漢覺得這水餃清香可口,其餡肥嫩香軟而不膩人,于是就虛心向這家人求教。主人看邊福老漢誠實厚道,便告訴了他其中的秘密,原來這家人為了讓老太太吃起來舒服,在做餃子時就把和好的餡用鍋煸一下再包,如此做出來的餃子便又香又軟,而且不那么油膩了。

    邊福將此記在心中,后來輾轉(zhuǎn)到沈陽市小東門外小津橋護城河岸邊住了下來,打了個馬架子小房,開起了“老邊餃子館”。由于技術(shù)上的改進,老邊餃子名聲漸漸響了起來。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,從創(chuàng)始人邊福開始,其煸餡的秘方便傳子不傳妻,于是每天直到閉店,等伙計離店妻子入睡后,老邊家的兒孫們才開始煸餡。這一招也使得老邊餃子成為獨樹一幟的沈陽名吃。